12月4日下午,县(市、区)领导热点对话活动在欧阳予倩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记者彭红霞
12月4日下午,湖南省第七届生态文明论坛浏阳年会暨湘赣边区域生态合作共建研讨会举行了一场重磅活动——县(市、区)领导热点对话。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文,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望军,石门县副县长万勇平,汝城县副县长邓淑娜,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袁超云登台,交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经验,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之道。
近年来,我省积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各地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韶山市、石门县、汝城县等17个县(市、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浏阳市、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等4个县(市、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红珍
浏阳市
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浏阳路径
近年来,浏阳始终把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创新建立“三办合一、三单四制、三联三促、三线一单”等“四项机制”,构建全方位的生态保护体系,保护好浏阳的蓝天绿水青山,积极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浏阳路径”,先后获评“中国生态魅力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2021年获评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浏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大气、水体、土壤“三个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治理。2020年,浏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2%以上,浏阳河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境内三大流域及饮用水水源地连续三年水质达标率为100%,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
同时,浏阳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以全面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契机,围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路径,助推文化旅游、油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让老百姓共享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福利”。
韶山市
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绿色家园
韶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韶山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从顶层设计入手,2010年编制了《韶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20年进一步制定了《韶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0—2025年)实施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规划图”和“施工图”,成功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覆盖率位居湘潭第一,书写了红绿交融的璀璨篇章。
韶山市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03%,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94.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湘潭市第一,水环境质量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还获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
韶山是一座因旅游而兴、因旅游而盛的城市,红色旅游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依托红色资源和“两山”铁路实施重大文旅项目8个,打造现场教学点28个、研学基地15个,实现了红色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各主要景点年均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位居全省红色旅游景点第一方阵。韶山市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休闲体验游,打造红林花海、农业观光基地等风光带25个,四分之一的行政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两个,特色民宿总量达50余家,美丽经济、生态经济成形成势。
石门县
驱动“两山”之轮,加速绿色崛起
立足县域实际,石门县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养山吃山、养水吃水”,发动老百姓发展柑橘、茶叶产业和林下经济。目前,全县拥有生态茶园18万亩,柑橘种植面积为45万亩,获得“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同时,着力打造“石门土鸡”“石门马头山羊”等林下经济品牌,全县林下经济总收入达到25亿元,并获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火电工业固废生产水泥、烟气脱硫脱硝制酸、生活垃圾制水泥等循环经济,先后引进以富博科技、航天磁电、愿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31家,完成总产值93.8亿元,占比规模工业30.2%。石门高新园区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十位,成为省级绿色园区,2021年被评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园区。
石门县以全域旅游带乡村各美其美,充分挖掘优良生态环境的健康价值,全县93.6%的村创建成为绿色生态村庄;坚持文旅深度融合,目前已打造南乡起义旧址、王尔琢故居等系列红色景点10个;打造“一村一品”旅游品牌,农产品变旅游商品、田园变乐园、农舍变民宿,全县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达8个。
汝城县
红色为魂,绿色为底,建设幸福汝城
汝城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加强源头风险防控,建立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深入推进护山、护林、护水和禁捕退捕等工作,森林覆盖率达73.49%,龙虎洞水库获评省“美丽河湖”,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同时深入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饮用水水质、出境断面水质连年100%达标,近三年的县域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9.5%以上,持续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7个乡镇垃圾收集中转站、160个村级垃圾集中点建成使用,真正做到了天更蓝、水更碧、地更绿、山更青,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汝城县发展新型工业、特色农业和全域旅游三大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两座、省级绿色矿山四座,百亿级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三项“破零”,“多点支撑”的绿色工业格局逐步成型;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汝城白茶、小黄姜等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朝天椒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评全国区域公共品牌,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此外,汝城县多维度挖掘、保护和开发汝城红色资源禀赋,加速推进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建设,让红色故土和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桃花源旅游管理区
把桃花源里的美好风景变成最美“钱”景
紧扣文旅融合时代命题,桃花源推进“生态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全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省首批十大文旅特色小镇。通过引进山水盛典公司,桃花源村打造了“十里秦溪十里桃花”的《桃花源记》河流实景剧场,招募了170多名贫困户参与剧场的建设、运营和演出等工作,贫困户增收超过两万元,探索形成了桃花源旅游扶贫“365模式”,秦溪也被评为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在农旅方面,桃花源创新推动“生态旅游+农业”精彩互动,打造了五柳湖擂茶、汤家山皇菊、白鳞洲蔬菜、黄土坡湘莲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获评为全国首个“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基地”。汤家山村抢抓全市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和全省唯一的农宅合作社改革试点契机,着力建设围山渠生态风光带和花溪谷民宿体验园、天美农业体验园、擂茶文化体验园“一带三园”,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宅合作社改革“135模式”入选“全省改革案例100例”。不仅如此,桃花源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催生全区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业蓬勃发展,全区年接待乡村游客超过30万人次。桃花源白鳞洲村引进湖南鲜达农业,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生态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被评为全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今年全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0倍,村民通过餐饮、住宿、销售等旅游服务,平均增收1万余元。